Xing Du, Tie Ji & Ying Hu
The Design Journal, 23:3, 347-369, DOI: 10.1080/14606925.2020.1746610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interactive behavioural patterns of designers at different design capability level in collaborative design, this study tries to reveal the interactive behaviours in the novice team, competent team and expert team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collaborative design, the team members adopted 4 interactive behaviours alternately, which resulted in 12 interactive behaviour stimulation modes. Moreover, designers in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teams displayed different interactive behav- iours and interactive behaviour stimulation modes. Design educators can guide low-level designers according to the interactive behaviours and interactive behaviour stimulation modes of high-level ones. These findings are meaningful for assessing and promoting teamwork in design education.
刊登期刊:《包裝工程》
出版時間:2020年第6期
級別:中國藝術類核心期刊
作者:張博,胡瑩
內容摘要:
目的探究移動界面標簽式導航下的不同轉場方式對用戶認知體驗的影響,力求從情感層面提升產品的認知效率與用戶體驗。方法通過應用市場調研與轉場API的聚類歸納,得出頂部標簽式導航功能場景下的四種轉場方式,并且基于對沉浸理論特征的研究,提出了轉場方式的情感評價模型。同時,以此測試了這四種轉場方式在用戶感知體驗過程中的得分情況。結果中心擴散式轉場的均值得分最高,并與其他三種轉場方式均存在顯著差異;而向上覆蓋進入式轉場與左側覆蓋進入式轉場的得分相近,且不存在差異性。結論轉場方式能夠直接影響用戶的認知與體驗,而優秀的轉場設計不僅能夠有效地引導用戶的視覺流與行為流,而且能強化內容場景間的邏輯關系,有效地提升操作路徑上的連同感與沉浸感。
刊登期刊:《包裝工程》
出版時間:2020年第4期
級別:中國藝術類核心期刊
作者:黎穎,胡瑩,杜星
內容摘要:
目的 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驅動著設計的轉型,服務設計是當今服務型經濟驅動下,設計發展的 新趨勢。基于此背景,探討服務設計理念下產品設計創新的策略。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對典型案例 進行分析,并提出 P+S、P+E、P+B 三種融合服務設計理念的產品設計創新策略。通過實驗觀察法,觀 察十二名參與者對三個策略的使用情況,并結合“Mirror Mirror”智能鏡子與“Open Sesame”無人商店身份 識別系統的設計實踐,討論該策略的可行性。結論 服務設計理念的引入能驅動思維模式的轉換,借助 三種設計策略,將“服務”、“用戶體驗”、“商業模式”融入到產品設計過程中,推動由單一產品向“產品+ 服務”的整合性解決方案的轉變,給當代產品設計帶來了新的機遇。這不僅是未來產品設計創新的重要 方向,而且符合服務型經濟下設計發展的總趨勢。
Hu, Y., Du, X., Bryan-Kinns, N.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2019) 29: 1179. https://doi.org/10.1007/s10798-018-9479-7
Abstract
Design thinking holds the key to innovation processes, but is often difficult to detect because of its implicit nature. We undertook a study of novice designers engaged in team- based design exercis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esign thinking and designers’ physical (observable) behavior and to identify new, objective, design thinking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ur study addresses the topic by using data collection method of “think aloud” and data analysis method of “protocol analysis” along with the unconstrained concept generation environment. Collected data from the participants without service design experience were analyzed by open and selective coding. Through the research, we found correlation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divergent thinking, and also identified physical behaviors that predict a designer’s transition to divergent thinking. We conclude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lations between designers’ design thinking and the behavio- ral features of their body and face. This approach opens possible new ways to undertake design process research and also design capability evaluation.
胡瑩
湖南大學出版社, 978-7-5667-1098-7, 2017.09
Ying Hu, Ying Li, Xing Du
In: Marcus A., Wang W. (eds) Design, User Experience, and Usability: Theory, Methodology, and Management. DUXU 2017.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10288. Springer, Cham
Abstract. The era we are facing today, pushing design to the process of paradigm shif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nk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o mindset shifting become an inevitable problem. In order to study the shifting of mindset, this research launched a “fair-themed” extending over 2 days’ work- shop. Four teams solving a service design problem in workshop have been studied, which providing us with the empirical observation of how teams change their mindset from industrial thinking to service thinking. Firstly, we find the trigger point and push point of mindset shifting, and then we examine the factors work on (spur, accelerate or delay) this process. Multiple, coordinated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spot observations, structured interviews, oral analysis were used. we would lik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the information era.
刊登期刊:《包裝工程》
出版時間:2017年第10期
級別:中國藝術類核心期刊
作者:張婉琳,胡瑩,季鐵
內容摘要:
目的對數字技術推動下的環境公共服務領域的創新設計案例和設計方法進行研究。方法在對5個國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后,總結出環境公共服務創新設計的共同特點,在接下來的”新通道·三江源”青海水質監測案例研究中,通過觀察和面對面訪談的方式,洞悉服務對象的需求,并同利益相關者開展對話來推動當地協同服務網絡系統的構建。結論輸出了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青海水環境公共服務系統,包括水質監測產品服務系統設計、本地服務平臺和”水生態”服務網絡系統,在案例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最終提出了數字技術驅動下的”4open”設計方法
刊登期刊:《包裝工程》
出版時間:2016年第20期
級別:中國藝術類核心期刊
作者:胡瑩,杜星,黎穎
內容摘要:
目的 在“為公平而設計”這一主題的為期兩天的服務設計工作坊背景下,借助設計方法和工具, 研究由原有設計思維轉化為服務設計思維的快速思維轉換模式。方法 結合分析現有服務設計案例和社 會現狀,尋找公平主題的痛點加以分析整理,得出改善不公平狀況的服務設計系統。并通過設計流程,分析思維轉換的觸發點和推動點與工具及方法的結合,對思維轉換所產生的作用。結論 通過分析工作坊中 4 個小組的設計流程,結合他們的思維轉換模式進行研究,為培養符合信息化時代跨領域人才的 思維方式提供參考。
刊登期刊:《包裝工程》
出版時間:2015年第24期
級別:中國藝術類核心期刊
作者:李雪媛,季鐵,王巍,Li Xueyuan,Ji Tie, Wang Wei
內容摘要:
目的在當前產品設計同質化日趨明顯的市場中,研究如何通過有效的設計激勵用戶,培養用戶對產品的使用習慣。方法從服務設計學科要素出發,考慮到培養用戶習慣對于產品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結合行為心理學和激勵理論的觀點,提出”反饋”這一要素對于習慣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將其帶入服務設計學科中,探索有助于培養用戶習慣的設計方法。結論描繪出一種可以用于培養用戶習慣的激勵機制,即規律性反饋、間斷性反饋和特殊刺激,簡稱RRS激勵機制。遞進地結合這3個層次來進行服務設計,可以更有效地實現激勵刺激,促進用戶習慣的養成。
瀏覽全文
刊登期刊: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出版時間:2015年第08期
作者:劉岸,季鐵, Liu An, Ji Tie
內容摘要:
本研究探尋了洞庭湖地區蘆葦資源新的使用途徑。研究發現:洞庭湖地區具有優質蘆葦資源,可直接用來制造產品或制成纖維漿再造利用。利用蘆葦各部位物料的自然形態,采用膠接、綁接等結構方式,可以直接制造蘆席、日用品、飾品等產品。蘆葦可磨制成粗細程度不一的纖維漿,纖維可依附形態各異的基體制成各類纖維飾品,可以采用濾水性模具,采用熱壓方法模壓成餐茶具等各類容器類產品,亦可先制成蘆葦纖維板,再利用板材設計制作包裝產品、容器和多種日用品。
瀏覽全文
刊登期刊:《裝飾》
出版時間:2015年第05期
級別:中國藝術類核心期刊
作者:王任飛,季鐵,Wang Renfei,Ji Tie
內容摘要:
本文以微信小店和手機淘寶網店為 例,分析了現有移動網店信息架構設計策略, 探討了移動網店信息構架的敘事化需求,借助 敘事學相關理論,提出了移動網店信息架構的 敘事化設計框架。該框架按照特定的敘事邏輯 來組織信息內容,將商品的瀏覽過程轉化為故 事的解讀過程,以此塑造具有品牌特征的購物 體驗。文章以某微信小店店面改造設計為例, 驗證了信息架構敘事化設計框架的可行性,并 對框架的不足之處進行了討論。
瀏覽全文
Ying HU*, Yinman GUO and Renke HE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Design Education Researchers, Chicago, USA, 28-30 June, 2015, ISBN 978-952-60-0069-5 (vol. 1–4), Volume 1 DOI: 10.13140/RG.2.1.1200.7520, PP214-229
Abstract: Sinc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tangible services, service design has emerged as an approach to creating compelling and valuable user experienc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ervice design process and find out more efficient way for educ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ideation process in team-based service design. Eighteen participants undertook a creative design on a new reading service. Through protocol study and data visualization, their design process and interaction have been analysed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As a result, difference mechanism of solving design problems between novice and expert has been identified. And evidence of team-based ideation in service design has been discovered. For education, the results provide guidance for how to train novices’ thinking and reflecting towards an expert and how to set up team to achieve a high-quality outcome.
HU Ying, HE Renke, JI Tie, GUO Yinman and Francesco GALLI
19th DMI: Academic Design Management Conference Design Management in an Era of Disruption, London, 2–4 September 2014. ISBN 978-0-615-99152-8. pp2991-3009.
Since design is an innovative work, design process is hard to capture, being different from time to time, from person to person. After design education and practice, designers build up their preferred design thinking models which contain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design activity universall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a service concept is completed, concentrating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expert and novice.
This research conducts protocol study to analyse team-based design process. During the unconstrained thinking process, the responses were recorded and semantically analys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participants’ thinking processes. Coding scheme is used to explore key nodes in ideation proc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Need & Want (NW), Feature (FEA), Solution (SOL)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Decision Activity (DEC). Quotations attached with them are extracted and then transferred to journey maps. Seven design patterns are concluded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esign thinking patterns are different between expert and novice, which has different degrees of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in the three key nodes – NW, FEA, SOL. Further, based on seven design patterns, four kinds of design strategies were abstracted. Through the study, the outcome would guide how to help accelerate the promotion process from a novice to an expert.
第19屆設計管理研究會議(ADMC)于2014年9月2日至4日在倫敦展開,該會議由設計管理學會(DMI)主辦,是國際設計管理研究領域兩年一度的頂級研究會議。
本次會議共收到全世界范圍內474篇論文摘要,經過第一輪學術委員會評審,有286篇受邀進入全文撰寫(60.3%),經過第二輪的雙盲專家評審,最終有152研究論文被接受發表(32%最終接受率)。我院共有3篇論文發表,是大中華地區(含臺灣、香港等)發表論文最多院校,也與劍橋、皇家藝術學院、布魯內爾、阿爾托、米蘭理工、德爾夫特、埃因霍溫、墨爾本理工、帕森斯等一起成為本次會議現場出現頻率最高的設計院校之一。
其中,在9月2日由DESMA(歐洲設計與管理研究聯盟,受歐盟委員會資助,由哥德堡等4家大學與沃爾沃等4家企業發起)組織的“Mapping the Future of Design + Management Research”工作坊中,Richard Buchanan、蔡軍等知名教授及來自Philips Design、SAP、KONE等企業的研究者對于設計管理研究未來趨勢與路線圖進行深入探討,我院王巍博士參加。
9月3日上午胡瑩博士在“Design Management Education”分主題做“Investigating Effective Pattern and Drive between Expert and Novice in Team-Based Ideation”發言,本研究源自其博士論文工作。該主題主席劍橋大學Karen Miller教授及來自格拉斯哥大學、帕森斯等學院研究者對其研究過程及意義熱切討論。
cheap christian louboutin,chaussure louboutin france,party dresses uk cheap,ralph lauren polo pas cher
下午我院外籍教師Ahn Sunghee博士在“Designers as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in an era of flux”分主題做“Participation-based Design Process in Jeju Island Local Regeneration Project”發言,本研究主要源自其與同事在韓國進行的社會創新工作。發言后,米蘭理工大學Roberto Verganti教授對其進行精彩點評,愛丁堡大學的Alison Williams等相繼提問。
9月4日上午王巍博士繼續針對“Designers as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in an era of flux”分主題做“Position designer into local craft revival in emerging markets: an empirical study on Chinese ethnic brocade industry”發言,本研究基于作者參與我院與湖南省科技廳聯合的侗錦研究項目過程中的思考。我院在侗錦領域及通道社會創新領域的相關實踐引發了Richard Buchanan教授及來自米蘭理工、哥德堡大學等研究者的相關討論,季鐵教授進一步對于項目背景及經驗等進行介紹。
本次會議是我院繼2013年同時有3篇高水平論文被《裝飾》評為年度最佳論文后,進一步在設計研究領域取得進展,也反映出我院近年加強設計研究梯隊年輕化、國際化、多元化建設上的工作效果。
8月28日上午,以“設計驅動未來:融合與創新”為主題的2014第四屆“芙蓉杯”國際工業設計創新大賽在湖南省工業設計創新平臺召開新聞發布會。本屆大賽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辦,湖南省科技廳承辦,共征集到了來自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的作品3656件,其中來自海外的作品達到300余件。第一階段最終產生了187件“創新設計優秀獎”獲獎作品。第二階段的“孵化項目評選24強”競爭異常激烈,評審團從“創新設計優秀獎”獲獎作品中評選出了24件作品繼續深化設計與孵化,同時將“應用創新獎” 頒予3項在大賽評選過程中已投入使用和市場推廣的優秀作品。發布會上,湖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童旭東宣布了“孵化項目評選24強”及3名“應用創新獎”名單。
cheap christian louboutin sale,louboutin pas cher,wedding party dresses online,ralph lauren polo soldes
湖南省政府副秘書長黃衛東出席新聞發布會
湖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童旭東致新聞發布詞
“孵化項目評選24強”脫穎而出 以設計驅動融合與創新
這24件作品從企業的需求出發,胸懷國際化視野,從產業創新、智能產品與服務設計融合創新和社會創新等角度,立體呈現出設計創新的力量。從文化傳承、城市未來、災難救援、智能生活等角度全方位地詮釋了設計創新的意義,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A1“數字化制造與設計創新”組中,涌現了大量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優秀作品,閃耀著制造業4.0時代的設計妙想。在制造業向高端化、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的背景下,顯現出數字化制造和設計創新能力的提升,為促進制造業與互聯網等信息產業的對話與融合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A2“智能產品與服務設計融合創新”組中脫穎而出的參賽作品,根據移動互聯網及信息服務業提出的設計要求,完成有關智能社區、智能電子產品、智慧家居用品、可穿戴智能設備、智能服務應用app等產品設計,通過智能化方法和大數據服務形成新的業態,促進產業鏈融合,形成新的商業模式與服務品牌。
作為國際上頂級的設計賽事之一,“芙蓉杯”一直都強調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鼓勵為不同弱勢群體的生活福祉而設計。B組“社會化服務設計創新”中的優異作品從獨特的地域資源為出發點,通過設計的手段來進行地方產業振興,包括產品開發、商業模式設計以及線上品牌打造。通過綠色設計、生態設計、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等方法,引導新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促進文化認同和社會創新。
何人可教授介紹大賽獲獎作品
發布會后,企業代表座談交流
新聞發布會現場展覽
“創新設計優秀獎”精彩紛呈 網絡人氣獎火熱投票進行中
發布會上,湖南省工業設計協會會長何人可介紹了2014第四屆“芙蓉杯”國際工業設計創新大賽的創新成果。本屆大賽擁有強大的國際院校創新聯盟,為大賽的作品提供了品質保障,也為參與企業提供優秀的設計作品和發現創新人才的機會。大賽由國際工業設計協會(ICSID)及國際藝術設計聯盟(Cumulus)認證,評委由ICSID執委、iF和紅點評委組成。國際評委和企業評委依據“應用性、創新性、經濟性、環保性”的評審標準,對所有參賽作品進行了細致、專業的評分。大賽第一階段最終產生了187件“創新設計優秀獎”獲獎作品。其中,“數字化制造與設計融合創新”組獲獎作品62件,“智能產品與服務設計融合創新”組獲獎作品82件,“社會化服務設計創新”組獲獎作品43件。
所有的獲獎作品均在大賽官網上進行網絡展示(http://www.lotusprize.com/lp/s/gallery)。獲獎者將獲得組委會和命題單位提供的總計約150萬元的獎金、實習、就業、展覽、作品集等獎勵。獲獎作品還有機會參加2015世界博覽會、米蘭設計周、英國百分百展覽。
大賽自開賽以來,芙蓉杯官網瀏覽量超過30萬,包括電視電臺、報刊、網絡在內的近50家中外媒體、單位對大賽進行了積極的關注和報道。進行深度合作,現階段,大賽組委會通過與騰訊?大湘網合作,組織作品網絡公眾投票,將角逐出6名“網絡人氣獎”。
接下來,大賽組委會將組織強大的服務團隊為企業整理設計需求,為“創新設計優秀獎”入圍作品反饋深化設計意見,為孵化作品提供專業指導、模型制作資助及導師工作營的學習機會。更邀請了10位知名VC及專業孵化機構對入圍的作品進行評估,讓獲獎者完成創客夢想。
2014年暑期,主題為“藝術點亮傳統,設計改造生活”的“新通道”設計與社會創新工作營再次回到了湖南省通道縣,為侗族地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播、創新及產業化提供持續的設計支持。此次工作營由美克美家主辦,湖南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等單位聯合開展, 是我院設計與社會創新團隊自2009年始,第三次在通道開展的夏令營活動。來自九個國家或地區、十所國內外高校、微軟、華為等企業的60余名設計師,先后相聚在橫嶺村,在二十天的時間里,為地域文化的振興和當地居民的幸福感而設計,同時也對鄉村生活形態和鄉村產業的商業模式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在坪坦鄉橫嶺村舉辦了獨具特色的成果發布與作品展。
loubitin sale,chaussures louboutin,wedding dresses uk sale,polos ralph lauren
香港理工大學梁町教授和通道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清菊為成果發布展揭幕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季鐵教授分享工作營研究成果
梁町教授現場體驗學生設計
在成果發布會上,媒體影像組最先發布此次夏令營的總宣傳片,此片不僅記錄了整個團隊在橫嶺的設計創新活動,以及通道縣各個侗寨的本色風景,也為大家展示了影像組針對侗鄉的傳統文化、人文風情進行獨立創作的過程。影像組也首次在宣傳片中采用高科技新型航拍設備,用全新的視角記錄下侗族人民巧奪天工的智慧。
社區研究組展示了10多天來在橫嶺村田野調查的結果,通過深入地用戶訪談和走訪觀察,繪制了橫嶺村自然人文資源地圖,并以虛構的一個家庭的故事,串聯起橫嶺居民的生存形態和生活點滴,將原本紛繁復雜的研究數據以趣味橫生的形式表現出來,成為其他組別產業研究與產品設計的基礎。
侗錦設計組發布了客制化侗錦設計品牌“梭說”的品牌策劃、產業模型和產品研發進展。侗錦組以“穿出你的故事”、“細說她們的故事”、“行腳人的故事”為品牌主題,進一步分享了“梭說”品牌客制化、圖紋信息化、民俗旅游三個方向的產品規劃。同時,還展示了“梭說”品牌的最新產品,并將在諸多國際設計與時尚展中進行跟深層次的品牌推廣。
家居組充分運用本地資源制作了一系列符合在地建筑風格與居民生活習慣的中國鄉村風格家具并在成果展覽中展示。值得一提的是,在基于本地材料與文化資源進行設計的同時,家居組還從可持續的角度對本地產品進行再設計,將從居民家中回收的廢舊物品重新改造,設計并制作了數十款家居產品。
公共設計組即“為幸福感而設計”,充分考慮橫嶺兒童的生活現狀后,分別在鼓樓與村小學與本地居民攜手共同建造了兩個兒童公共娛樂設施:龍船秋千與攀爬小屋,給本地兒童帶來了新的歡樂。同時還使用建造余料,改造成了一批頗受歡迎的手工木制玩具,豐富了孩童們假期的娛樂生活,讓村子里時刻充滿了笑臉。
商業模式研究是此次工作營最具特色的部分。該組成員致力于總結整個侗寨地區的社會背景、經濟條件和產業結構,從商業管理的角度為基于本地的侗錦、家居與旅游等行業提出不同的、可行的與長遠的商業模式與品牌定位,為之前組別的研究設計真正的產業轉化提供最有利的商業技術支持。
發布會之后,與會人員還在湖南大學季鐵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學梁町教授的陪同下參觀了“新通道“工作營的設計成果展廳,親身實地的體驗了工作營師生們設計的侗錦與家居產品。與此同時,通道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清菊對湖南大學“新通道”團隊歷年來為侗族文化的研究推廣做出的努力表達了衷心的感謝,并希望可以在繼續深入合作的同時,聯系本地企業,進一步推動通道地區民俗文化的產業化進程,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更好的保護與傳承獨特的侗族地域文化。
刊登期刊:《包裝工程》
出版時間:2014年第12期
級別:中國藝術類核心期刊
作者:胡瑩,郭寅曼,周倩
內容摘要:目的 以當前社交網絡從“社交圖譜”逐漸轉為“興趣圖譜”為背景,研究社交服務在利基市場的 發展現狀與模式。方法 結合當前基于興趣的社交服務案例,對其設計框架進行闡述,得出了從用戶 集群到服務集群的轉變。在這個設計框架上,融入社區的基本概念,進而分析了本土文化和生活方式 催生本土服務的現象。結論 通過描繪3種服務集群的模式,并對本土市場的設計案例進行研究,為 設計符合中國國情的本土化社交服務提供參考。
《銳變中的亞洲 – 設計氣候與新思維》
christian louboutin outlet uk,chaussure louboutin pas cher,cocktail dresses uk,ralph lauren polo
講者嘉賓:左起 (井上雅弘 – 名古屋工業大學教授,前東芝設計中心總經理;? 季鐵 –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及副院長; 彥風-中央美術學院國家數字媒體創新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連杰 – 目上四&幾小點設計事務所創始人、藝術指導; 段妍玲 – 兌雅互動咨詢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香港設計中心高級項目經理周詠賢) 。
講者嘉賓與參加者互動交流,表達對亞洲好設計的期盼和趨勢。他們認為好設計要符合當地文化,用家需要。井上雅弘指設計要讓人感到幸福。段妍玲提出設計師要善用story telling來傳揚好的亞洲設計,并能夠表達文化精要以解決亞洲人面對的問題。
井上雅弘 – 名古屋工業大學教授,前東芝設計中心總經理。
段妍玲 – 兌雅互動咨詢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連杰 – 目上四&幾小點設計事務所創始人、藝術指導; 他的設計曾兩度獲得香港設計中心主辦的「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榮譽。
交流會在NIWOTATA共盈社舉行,環境極富創意, 十分配合交流會的主題。
季鐵 –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及副院長
彥風-中央美術學院國家數字媒體創新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HU?Ying,?HE?Renke,?JI?Tie,?YAO?Zhou
cheap christian louboutin,chaussure louboutin france,party dresses uk cheap,ralph lauren polo pas cher
Summary
《在小組構思服務設計概念實驗中的互動刺激研究》
刊登期刊:《裝飾》(重點)
出版時間:2014年第02期,總第250期,第100-102頁
級別:中國藝術類核心期刊
作者:胡瑩,何人可, ?Hu Ying ,He Renke
cheap christian louboutin sale,louboutin pas cher,wedding party dresses online,ralph lauren polo soldes
內容摘要:
在服務設計學生小組討論中冗長且缺乏效率的過程往往是其低效率設計過程的表現,而缺乏積極、有效的互動啟發、刺激機制也是其低效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舍恩的反思型實踐理論、結合克洛斯、多斯特等專家設計師式思維等觀點,通過口語分析實驗方法的探索,挖掘出在服務設計行為中七個較為活躍設計活動,并發現資深設計師相對與新手而言在設計模式切換、互動啟發刺激活動數量及復雜關系程度上有著明顯差異,尤其在設計命題、行動、反思三模式的互動交叉刺激、啟發上對其小組概念構思具有顯著的優勢。
關鍵詞:
設計教學、口語分析、小組設計、互動刺激、服務設計、概念設計
本文受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3YBA076)及湖南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3GK3018)支持
瀏覽全文